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我想邊看電視邊吃飯,為什麼不行?!

 


最近中午吃飯時,兒子都想要邊看電視邊吃飯。
  
「嗯,我知道,但我想想可能不行!你會因此不專心吃飯。」我說。
  
「會,我會,我都有專心吃飯啊!哼!每次都這樣。」兒子不高興地說。
  
兒子最近很常把「每次都這樣」掛嘴邊,明明就也只發生過一次,他總會說「每次」,我想那是他情緒不滿的口頭禪。
  
嘗試與探索是孩子最原始的能力,但要在生活裡學會和自律共處,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孩子有想法,父母有原則,於是親子之間產生了角力。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保有探索自我的學習機會,可是又忍不住出手限制這個限制那個,因為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所以心裡也常常矛盾糾結著。
  
兒子放寒假的期間,看電視的時間總長不會超過1.5小時,30分/40分為一個收看時間的單位,其餘時間就是他的個人時間。
  
他喜歡畫畫、閱讀、編故事角色扮演、自(亂)彈自(亂)唱,一個人就能把家屋頂掀掉,家裡鬧烘烘地玩鬧一整天都不疲累(是媽媽好累><),所以我知道他對於看電視的需求其實以目前來說,相對是很低的。
  
但兒子最近不知怎地,突然覺得「邊吃邊看」是一種很酷很享受的感覺,(是大人的感覺)所以提出他的「想要」和我們討論。

這件事其實沒有完全的正確或錯誤,且因在家裡,我們很鼓勵他有任何想法都一定要提出來與我們一起討論,不論此事的結果為何,都要勇敢說出口,因為說出口才有機會讓彼此都有更進一步的溝通。

最近確實有發現他無法兼顧也無法掌握好吃飯這件事,所以今天兒子的要求被駁回,他不開心也是合理可預見的。我認同他的情緒也全部接受。
  
「我知道你有吃完飯,但無法掌握在二者之間該有的平衡,你一定覺得我在責怪你,我們都不要爭論應先把重點放在如何改善。你提出的這件事情不是不可行,但你總要為你提出的要求和所做的行為負責,不能只是享受慾望而忘了對自己負責。」我說。
  
最後我和孩子討論,把吃飯的過程錄下來,再由他自己觀察和檢視整個邊吃邊看的過程,兒子開心地馬上答應了。
  
在影片錄至30分鐘時我按下了停止鍵,指著結束時間30:00告訴兒子:剛好是眼睛休息時間。兒子忍不住張大了嘴巴說:怎麼這麼快就到了30分鐘!!!我還沒吃完耶!
  
「對啊!真的已經30分鐘了,我也覺得好快,時間不知不覺地已走了30分鐘。」我說。(此時不需對孩子斥責或是潑冷水,讓孩子自我覺察,因為孩子需要。)
  
兒子看著碗裡居然還有超過2/3的量還沒有吃完,於是在結束錄影後開始認真吃飯,沒一會兒的時間就把午餐吃完了,接著兒子回播稍早的影片,看著影片中的自己有大部份的時間都處於定格狀看著電視,而午餐的部份幾乎就像蜻蜓點水那樣沾一下就停住了。
  
「媽咪,原來我真的沒有專注在吃飯,難怪吃了那麼久,然後我還亂生氣,對不起。」兒子害羞地一直笑。
  
「媽咪,我想到妳之前跟我說的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有慾望,但與現實之間的界線要拿捏好,現在我懂了!」兒子想起了之前,為了要玩而草率地完成功課那件事。
  
「看電視、玩....等,有慾望是很正常的事,做任何事都要認真,看電視是,玩也是,這才是真正的享受。」

「不過很多事情都要找到平衡,如果過頭了就會迷失甚至被『慾望』控制失去自我,也無法專注在眼前很重要的事,最後也因此延伸更多的問題,甚至花費更長的時間去彌補和修正。」

整個下午我和兒子持續聊著這個話題,雖然未來還有好多的練習,但我們會在成長的路上陪伴著,然後一起向前走吧!
  
  

Photo by Pexels


4-8歲是孩子思考爆炸的自我認知驗證期,也是爸媽常覺得快崩潰的不耐煩期


經過了凡事充滿好奇的探索時期的孩子其自我調整與控制能力也逐漸提升中,雖然還不是成熟到可以做到完全自律,但大部份的規矩都能明白也能夠遵守,對於每件發生的事都能有停下來思考的主動性。

這個時期的孩子因為開始會主動思考,所以會想展現「我」的意識,是很正常的發展過程。所以特別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導。


陪孩子一起練習與整合也鼓勵孩子思考每件事情的本質 

讓孩子遵守規矩並非用恐嚇威脅的方式才能達到效果,因為孩子處在恐懼緊張、羞愧的壓力中會讓大腦暫時斷電、呼吸也無法順暢,這就是大人們常說的嚇到全身發麻、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也一樣,在所有壓力集聚時會讓孩子無法思考更別無法做出任何反應。有些爸媽可能會這樣認為「就是要嚇嚇孩子才知道會怕」,但「被嚇大」的孩子長期因為思緒被恐懼佔據而導致在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或困難時容易退卻甚至逃避。

孩子做得不好才有進步的空間,請以親身經驗去引導孩子感受和學習。長期被爸媽數落也看不起的孩子,表面看起來是百分百的服從,但其內心卻是佈滿我們看不見的傷,而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會隨之萎縮,我想這絕對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3C科技產品本身沒有錯,別被科技牽著鼻子走,也不要被控制了。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說出口,哪怕那是大人一聽就知道的,行不通的天馬行空,只要願意說出口,就有更進一步的親子溝通與彼此理解的連結機會。

教養孩子的每一天,不可能永遠都是充滿歡笑的,偶爾也會有生氣孩子,或是覺得孩子的個性怎麼會是這樣的徬徨不安時刻,但爸媽必須要承認孩子本來就可以不完美,所以才會需要我們給予正確的教導和愛。

兒子後來決定不刪除這個影片,因為覺得自己邊吃邊看很有趣。不知道長大再看,會不會後悔就是了。





《微慢式教養》

慢下來才能理解孩子,爸媽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謝謝大家讓微微的新書很幸運地還待在各大銷售平台的排行榜中,謝謝你們也請繼續支持喔!


記錄於2020.02.03的寒假。





Photo by Pexels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媽媽的孤獨與不安—母愛有時是一種自傷!




媽媽的孤獨與不安—母愛有時是一種自傷!

  

這一陣子身體的狀況有一點點太穩定,但還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也還不需要到住院治療的程度,只是心裡難免有一些些的擔心,這份擔心裡也不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它已成為我的體質,只是抓不準發病週期的這個部份讓人措手不及難以安排。
  
雖然說這算是資深病人的常態,只是有太多事情很難在那一瞬間被立刻安排得妥妥當當的,所以這一次的不穩定是慢慢地,慢慢地經過我的最近。對我來說感覺上還能掌握住一些未完成與待完成的事。讓我有時間可以預備些什麼,對我們這一家來說,已算是心靈上的滿足。我感謝這一切!
  
在不太穩定的狀況下要保留好自己的「餘力」,因為無法像之前那樣凡事能做到100%,好好儲存力量慢慢釋出。
  

孩子的期待一直是媽媽的動力

原本日煮三餐,現在因為要保留剩餘的力氣而盡力而為,減少為一天煮一或二餐,有一餐或二餐則是外食。先生原本認為三餐吃外食也沒關係要我別擔心,因為我們也還在不穩定的過程裡且走且觀察。雖然說這幾年也很熟悉這樣的循環,現在認為這倒也沒有什麼特別困難的。
  
但心裡總是忍不住會想起餐餐外食的伙食費加起來實在驚人,即使現在外送服務便利,我們也未曾叫過外送,因為一想到好多一次性的塑膠袋,還有不合理的抽成機制,就自動放棄了。
  
很多時候也無法因為多花錢買外食而得到相對的衛生與營養,於是在這個點上有些堅持,尤其是早餐,是我特別在意的,因為早餐真的好重要,早餐是開啟每一天活力的重要飲食開關,對於有過敏體質又正值發育中的孩子而言,吃進去的食物就不能隨便啊!
  
沒有餐餐自己煮的日子,孩子會嘆息著:「我好想吃媽咪煮的飯,很想。我覺得媽咪煮得飯像糖菓一樣甜,很好吃」!媽媽有時雖然很累,也會因為孩子的期待,變得很有動力走進廚房,開始料理「像糖菓一樣甜」的餐點。
  
孩子的話總是能激起動不起來的動力,或許是母愛?也可能是自責?但也因此讓我們又再調整了一次煮哪一餐和次數、家事分工等,雖然有點累也有點無力,可是一想要煮的食物是送到孩子的身體裡,又看孩子吃得很滿足的模樣,再累也會感到很踏實,心有滿滿的幸福感!


這就是母愛的責任?就因為只是身為媽媽?

我想這就是媽媽!不過是不是就因為是媽媽的緣故,而會被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呢?其實媽媽的內在總是會因為要照顧好家庭和孩子而顧慮很多,是媽媽的母愛驅動力或是不得不的責任呢?知道嗎?媽媽也還有好多除此之外屬於自己的事情想要去完成,只是常因為前面的顧慮而先擱著,不過擱著擱著也會變成某種對自己的牽掛。
  
雖然每個人的家庭狀況與經驗不同,但和我一樣都是媽媽的我們,都在經歷這段只有媽媽才懂的「孤獨與不安」,當了媽媽後才有機會在媽媽的角色裡學習這些不容易,不過我也發現這些孤獨與不安真的「就只有媽媽懂」,而在家庭裡的家人呢?所謂「家庭」並不單單只屬於媽媽的責任啊!
  
還記得兒子那年在校被感染流感而住院時,長輩因為愛也因為擔心想找出原因而緊張著,可是不知為什麼,再怎麼循線追查的結果卻是媽媽沒有照顧好?!彷彿「母愛」即是要撐起所有的責任?!
  

其實媽媽要的很簡單

其實媽媽們並沒有要求什麼,只是很希望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媽媽不是超人也不是神,媽媽只是一個也有自己想追求的事的平凡人。我們是不是能夠給予媽媽們多點認同與理解?投入家庭的那份心力,本就是需要一家人一起努力的。母愛不是責任,別利用母愛而認為那是媽媽理所當然份內該做的事。
  
愛能柔軟一切,但在母愛裡有時候反而是一種自傷,母愛讓人拆不掉被責任框住的藩籬,屬於媽媽的孤獨與不安只有媽媽才懂。
  
  
  

尊重並同理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與氣質,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著一定比例的細膩與奔放,綻放的光芒才更顯得獨一無二。

微微新書分享:微慢式教養-慢下來才能理解孩子,父母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
親子學習網站:
微微與孩子們的專屬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歡迎分享文章,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分享文章時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您!



Photo by Bruno Nasci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