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在教養裡遇上衝突,因為碰壁、卡關了才能有機會更了解孩子的需求!
是不是有幼兒教學經驗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就能比較順利?這是我常被問到也立刻大聲回答「不可能」的問題,因為每個孩子氣質不同,即使搬出育兒相關理論也無法「立刻」解決現況,1+1一定要等於2的邏輯套在親子互動或教養關係上也只會讓自己卡在解不開的結裡動彈不得。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是媽媽最大的新挑戰,對於孩子的所有一切沒有辦法事先演練好,當遇到孩子哭得驚天動地時,原先已做好的育兒功課也一樣派不上用場,心中不斷有著大大小小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是我哪裡做錯?還是我們的親子關係生病了?
越想找答案就越困惑,卡關是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當孩子慢慢脫離嬰兒期開始了另一階段的探索時,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是孩子最直接的表達,不過這樣的情緒表達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因為我們總是忽略要引導孩子認識情緒,而直接要求孩子用「說」的,希望孩子用言語表達完整想法,可是語言發展能力尚未成熟怎樣能好好地、清楚地說出「為什麼不要、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哭泣」?
當孩子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時,也是我感到最無力的時侯,因為除了排除生理上的因素,猜不到還有什麼是孩子當下傷心或生氣的主因。看著孩子哭得如此傷心,自己也搞得灰頭土臉精疲力盡,覺得好像什麼忙也幫不上孩子,避不開的挫折感則是重重地壓在肩上也訴說著自己的失敗。
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裡,除了自己的感受要釐清還有孩子的情緒感受要呵護,「你到底怎麼了、我真的好想要知道該如何幫你」這些問題我也曾經像熱鍋上的螞蟻急著想知道答案,不過通常心越急,情況就會處理得更糟。「我就是個做不好的爸爸、媽媽?!」如果常用這句話做為教養衝突的理由或結語,那麼衝突永遠不會被解決,也似乎是夾雜著某種想逃避的心落荒而逃。
學著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非試圖征服孩子
教養並不是試圖征服孩子,而是找出問題一起解決讓親子有處理危機的能力,當我面對衝突時和每位父母一樣有說不出的無力感而越想要讓孩子順著你的方法執行,就越讓自己走不出"用愛教養"的迷思,因為理智幾乎被消磨殆盡,哪裡還塞得進溫柔?
在某一次卡關裡,我意識到孩子雖和我有一樣的情緒卻沒有和我一樣的處理能力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太在意孩子的傷心而跟著傷心卻完全忽略了孩子根本沒有處理情緒的能力,我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更加無助。
怎麼協助孩子用預想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實戰,於是我開始期待下一次的卡關、碰壁和孩子每一次釋放的「超能炸彈」,過程的確棘手冗長卻讓我多了可以瞭解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細節與自我檢視機會,更不會是著重於表面的哭鬧該怎麼處理,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卡關裡學著和孩子找到問題,一起學習面對與解決,這樣反向的調整模式使衝突不再無解或是令人沮喪。
別急著責備,學著適應陌生情緒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一點耐心
「情緒」很複雜(對成人而言也是),孩子面臨不同狀況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感覺和感受,所以孩子不懂怎麼面對與掌握是很正常的,但看在我們眼裡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孩子的情緒沒辦法用抑制的方式處理,因為孩子還很小各方面的發展皆尚未成熟,連孩子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緒了,當然更不可能先以「抑制」的方式來強迫孩子處理問題,當孩子情緒來臨時陪伴引導別讓孩子獨自面對。
孩子不擅表達的外表下其實有顆想被了解的內心,只是我們沒有仔細察覺,以先同理尊重的方式觀察孩子哭鬧或不當行為的真正原因,同理尊重並不代表放任而是不先預設立場,先想想孩子怎麼了?孩子是不是受到何種挫敗或不安而導致哭鬧或不當行為,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發出求救警示的訊號,只是我們急欲想得到好的結果而不小心地略過直接跳至「該怎麼治你、該怎麼讓你乖乖聽話」的處理方式,而孩子真正的需求、問題也就一直被忽視也越埋越深。
「感受」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不論是好或壞的感受都能在過程裡檢視反省自我再重新調整出發,對孩子而言也一樣重要,感受是重要的養份也是學會檢視轉換的另一種能量。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陪伴,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請尊重並善待每一個孩子!
我是Vivienne 微微,很高興認識你也謝謝你喜愛我的文字
歡迎分享文章,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分享文章時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您!
Photo by Jelleke Vanooteghe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