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為什麼孩子喪失社交能力,只會用眼神與命令句要求同儕順從?






『為什麼孩子喪失社交能力,只會用眼神與命令要求同儕順從?』


帶兒子到公園玩,看到鞦韆設施處排著長長人龍的隊伍,兒子很興奮地跟我說也要去排隊玩鞦韆,我看著他開心奔跑的背影突然有種失落與感動交雜的莫名感觸,因為孩子真的長大了!父母的責任也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而有所不同,當孩子小還需要依附著你時,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是父母內心不停閃耀著的甜蜜光芒,但隨著孩子長大各方面逐漸成熟連依附感也會轉換成另一種「互相信任」的模式時,也就是父母開始要自我調適轉換教養心境的時侯了,該給孩子什麼,其實父母很清楚只是捨不得放開被小心翼翼握在手心裡的小手而已。別擔心,給予信任與適度的規範,孩子能在挫敗中學習成長。

景物依舊的公園裡卻記錄了許多孩子成長的足跡,每個遊戲角落都讓我們回憶起許多點滴,我們挽著手說起了棉花糖的小時侯,那些有感動、有辛酸也有令人抓狂的時刻,真像是一本捨不得看完的書啊!


不應該用利益交換幫孩子做社交能力

在排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後,待在長長隊伍裡的兒子,忍不住興奮地心情高舉雙手向我們示意即將輪到他玩鞦韆時,我們也給了他一個大大微笑,就當兒子正上前去接上一位離開小朋友的鞦韆椅時,一位媽媽牽著女兒插進了隊伍,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弟弟,這個餅乾給你,你去玩別的好不好?」

在看到與聽到的當下真的有股衝動想介入,但這是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我選擇待在原處觀察不急著介入,當那位媽媽對兒子說完請求後,我們看到兒子的臉由原本的興奮瞬間皺起了眉頭也若有所思的模樣,但是後來兒子把鞦韆讓給了女孩,還主動幫忙固定位置讓女孩坐穩後再去玩其它的遊樂設施。

兒子仍舊玩得很開心,但其實我們很想知道他為什麼願意讓出排了好久的鞦韆,因為他並沒有接受那位媽媽給的餅乾糖果,於是我們等兒子休息時,跟他聊起剛才讓位的事,他擦擦臉上的汗水說:「其實阿姨插隊是不對的,我不喜歡!可是她說有急事要趕著回家,沒辦法一直等,我想可以體諒;而且如果我有弟弟妹妹,我也會想讓給他們玩,反正鞦韆我已經玩過很多次了,沒關係啊!」


「沒有拿餅乾是因為我不認識阿姨,她算是陌生人,而且我真的沒有想要吃。」聽完兒子的原因,我摸摸他的頭說:「原來是這樣啊!原來你能分辬對錯也能在思考過後做想要的決定,你真的長大了,很不錯呢!」兒子給了我一個超大力又黏答答(汗水)的擁抱後又開心地跑去玩了。



禮讓是美德;不禮讓萬萬不得?

我並沒有針對此事讚美他,因為禮讓並不是孩子的天性,是我們教導孩子也希望這些美德是他能夠擁有的內在,但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感受與對每件事情的判斷能力,也不該讓孩子認為無條件禮讓才是好孩子的表現?


禮讓並不是為了包裝不適當或錯誤而做的壓抑行為,禮讓是出於彼此體諒與尊重而有的自發性行為。

公園裡還是可以看到那位媽媽一手拿著餅乾糖果,一手牽著女兒和小朋友們協商讓位,這時兒子跑來跟我說:「阿姨不是說,來不及要趕回家了嗎?怎麼還在,是不是忘記時間了,她會不會來不及?」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我也不想在孩子面前做任何批判,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很表象的,或許那位媽媽真的像兒子所說的「忘記時間了」,也或許有其它的原因,我只告訴兒子,有可能阿姨忘了時間或是臨時有計劃變動吧!

後來那位媽媽似乎累了坐在長椅上休息,讓女孩自己玩也就沒有再介入女孩和小朋友之間的事,最後遇到需要排隊的遊樂設施,女孩就直接跳過排隊隊伍和正在玩的小朋友拉扯:「我要玩,給我玩!」於是就站著前方不願離開,等著別人讓位。


當別人不讓位時,女孩忍不住難過大聲哭鬧,而媽媽卻告訴女孩,你要跟媽媽說讓媽媽幫你,然後又開始了「給餅乾糖果的方式」幫女孩排除萬難,但是女孩這次怎麼安撫也不願意接受反而哭得更厲害,媽媽在安撫無效後竟然生氣地對女孩說:「妳本來就要排隊才能玩啊!是你不乖,還敢哭!」於是氣呼呼地將女孩抱走。

女孩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因為媽媽總是用利益交換的方式幫女孩做社交練習,女孩在耳濡目染下當然不認為有錯,當她吃了閉門羹被拒絕時,自然也無法接受,這時反而遭到媽媽指責,可以體會女孩內心的衝突與混亂,看著她被指責又不知所措的小臉真的很心疼。

其實在稍早前,我和媽媽小小聊過,我能理解她的用心,更明白每個媽媽有不同教養上的壓力,但教育孩子是每個家庭應該重視的部份,我們對媽媽而言也只是碰巧在公園遇到某位孩子的家長而已,不會因為誰的一句話就馬上做改變,如果沒有自我覺察將心放在教養這一條不容易的路上學習,旁人說再多也是徒勞無功。



陪伴不難,專心就好

很感激先生和我在兒子出生前,我們的教養觀念已有相同的默契與共識,我們認為陪伴應該是質大於量,專心陪伴比人在心不在的陪伴還更重要,除了有緊急的家事或公事必須使用手機之外,我們絕不在陪伴孩子的時侯滑手機或做其它事情,不是因為我們擔心孩子會跌倒或是受傷,雖然兒子已脫離Baby時期不需在旁協助,但我們一樣會在有一定距離的某處看著他與其它孩子的互動進而了解狀況也給予更正,因為孩子的社交能力與人際互動是在家裡看不到也學不到的,尤其兒子是獨子,這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花再多錢也買不到,就算父母能力再好也給不起,千萬別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給得起卻讓孩子錯失練習、學習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應該要有符合該年紀的基本社會能力,寶寶從出生後就開始不斷地在學習,抓東西、丟東西、吃喝玩樂、搶玩具、與同儕爭執、傷心哭鬧...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都是孩子在發展階段中最重要的學習行為模式。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一昩地禁止危險也不要過份地幫孩子打點好所有一切,這樣完全剝奪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父母的過度協助與孩子喪失行為能力有絕對的關係。

是愛、是礙還是害?


值得認真思考,別讓愛成為孩子無形的阻礙,在被層層保護的環境裡,孩子終究只學會了安逸,更抗拒面對任何困難。




尊重並同理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與氣質,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著一定比例的細膩與奔放,綻放的光芒才更顯得獨一無二。

微微新書分享:微慢式教養-慢下來才能理解孩子,父母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
親子學習網站:
微微與孩子們的專屬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歡迎分享文章,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分享文章時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您!








Photo by Hisu Lee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